41 现在的位置:首页 > 期刊导读 > 2013 > 41 >

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

【作者】 周育苗 ; 吴炯 ; 刘小利 ; 李雅国

【关键词】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脑梗死

摘要】 背景脑梗死除了超早期溶栓外尚无其他特效疗法,近年有研究发现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(G-CSF)可改善脑梗死的预后,但有关其剂量、疗程、用药时机及安全性等众多问题仍需探索。目的探讨G-CSF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。方法选择2011—2012年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脑梗死患者,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,将发病7 d内且梗死体积>15 ml的脑梗死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:试验组(G-CSF组)皮下注射G-CSF 300μg/次,2次/d,共5 d;对照组皮下注射0.9%氯化钠溶液2 ml/次,2次/d。比较两组患者入组时及入组1、2、3个月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(NIHSS)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(Barthel指数)评分。G-CSF组第1~8天监测CD+34细胞数、血小板计数、凝血功能、肝肾功能等指标,观察G-CSF对上述指标的影响。结果 G-CSF组最终纳入统计40例,对照组纳入统计42例。G-CSF组内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显示,第1~8天各时间点CD+34细胞数和白细胞计数(WBC)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(F=83.25、395.72,P=0.00),第6天均达到高峰,停用G-CSF后(第7、8天)较第6天下降(P<0.05)。第6天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(ALT)水平达到高峰,但仍在参考范围内(<50 U/L),停用G-CSF后(第7、8天)较第6天下降(P<0.05)。第6天时D-二聚体水平较第1天升高,停用G-CSF后(第7、8天)仍较第6天升高(P<0.05)。入组2、3个月时两组NIHSS评分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(P<0.05),两组不同时间点Barthel指数评分分级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(P>0.05)。G-CSF组19例发生胃肠道反应,15例发生骨骼肌肉疼痛,12发热,1例患者在住院第26天时发生左腋静脉堵塞导致左上肢肿胀。对照组没有发生血栓性栓塞事件。结论发病7 d内且梗死体积>15 ml的脑梗死患者皮下注射G-CSF(300μg/次,2次/d)能改善短期预后,但可能增加血栓栓塞事件的风险。

上一篇:肾移植与血液透析患者生存质量比较及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
下一篇:重组B亚单位/菌体霍乱疫苗预防儿童产毒性大肠埃希菌感染

中国全科医学杂志社 版权所有   冀ICP备12018774号
 地址:北京市西城区广义街5号广益大厦A907    邮政编码:10005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