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6 现在的位置:首页 > 期刊导读 > 2014 > 26 >

溃疡性结肠炎的微生态学改变及双歧杆菌的治疗作用研究

【作者】 邱春雷 [1] ; 严红 [2] ; 吴雄健 [3] ; 刘洪荣 [3]

【关键词】 结肠炎 溃疡性 双歧杆菌

摘要】目的检测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(AUC)和缓解期溃疡性结肠炎(RUC)患者粪便菌群,观察其微生态学改变及双歧杆菌对溃疡性结肠炎(UC)的治疗作用,探讨UC的发病机制。方法选择2011年5月—2013年3月在井冈山大学附属医院门诊就诊或住院AUC患者64例(AUC组)和RUC患者71例(RUC组),另选择同期在本院体检健康者30例(对照组),收集其新鲜粪便,利用引物设计软件Primer Premier 5.0设计肠道菌群16SrDNA基因特异性PCR引物,分析肠道菌群变化。按照随机数字表法,将AUC组患者分为AUC1组32例和AUC2组32例,RUC组分为RUC1组36例和RUC2组35例;AUC1组和RUC1组患者口服诺氟沙星胶囊(氟哌酸胶囊),3粒/次,2次/d;AUC2组和RUC2组口服双歧杆菌活菌胶囊(丽珠肠乐胶囊),2粒/次,3次/d。4个亚组治疗疗程均为1个月,同时口服柳氮磺胺吡啶片,1.0 g/次,4次/d。检测各组受试者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(sIgA)含量和线粒体膜蛋白(Apo-2.7)含量。结果与对照组相比,AUC组和RUC组双歧杆菌、乳酸杆菌、拟杆菌、球形梭菌、柔嫩梭菌、普拉梭菌及总细菌菌落数减少(P〈0.05),大肠埃希菌、肠球菌菌落数增加(P〈0.05);与RUC组相比,AUC组双歧杆菌、乳酸杆菌菌落数减少(P〈0.05),大肠埃希菌菌落数增加(P〈0.05)。4个亚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。AUC2组、RUC2组临床疗效和组织学疗效分别优于AUC1组、RUC1组(P〈0.05);且治疗后AUC2组、RUC2组双歧杆菌、乳酸杆菌菌落数分别较AUC1组、RUC1组增加,大肠埃希菌菌落数分别较AUC1组、RUC1组减少(P〈0.05)。对照组与AUC1组、RUC1组sIgA、Apo-2.7含量比较,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(P〈0.05);AUC2组sIgA含量高于AUC1组,Apo-2.7含量低于AUC1组(P〈0.05);RUC2组sIgA含量高于RUC1组,Apo-2.7含量低于RUC1组(P〈0.05)。结论 UC患者肠道共生菌数量减少,条件致病菌数量增加,双歧�

上一篇:碳青霉烯类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耐药基因的研究
下一篇:α-烯醇化酶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腺癌患者肋间肌水平

中国全科医学杂志社 版权所有   冀ICP备12018774号
 地址:北京市西城区广义街5号广益大厦A907    邮政编码:100053